锻造“科技轻骑兵” 探索成果“破圈”落地新机制
2025-04-02 11:32:30作者:杨雯 审稿:蒋远胜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眼下,跟随渐渐升高的气温,春耕画卷正由南向北铺展到天府粮仓的每一块田地。近日,“天府粮仓”核心地带、眉山市东坡区大定桥村种粮大户巫志祥正忙着播下今年的第一批水稻种子,为大约一个月后的插秧做准备。“流水线播种速度大约600盘/小时,播种量要控制在每盘53克左右。”“不能一味追求播种速度,这容易使均匀度下降,将来机插时容易漏秧。”……他身边站着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育种、栽培、植保和土壤修复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正指导他调试新型精量条播机,用上经过试验验证的最佳参数。
马均教授团队现场指导大户杂交稻精准条播
这一幕,正是四川农大构建“科技推广人才矩阵”服务春耕,加速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生产一线的生动注脚。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涉农高校或科研院所单枪匹马地进行推广转化,力量十分薄弱。”据川农大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周伦理介绍,为打破这一局面,四川农业大学近年来积极探索构建“1+N”科技服务生态体系,重塑农业科技服务格局,在不同层面打造“1 + N”模式,从而打通科技落地的快速通道,进一步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其一,采取“1所四川农业大学+ N所地方院校”的模式,构建“策源地+本地化”的因地制宜模式。四川农业大学凭借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作为创新策源地,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并且联合其他地方院校,形成加速科技推广的强大合力。其二,采用“1名产业专家+ N名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组团式服务模式,围绕生产各环节及全过程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其三,运用“1个核心团队+ N个协同团队”集团军式作战模式,形成服务全产业链的能力,着眼于地方产业的整体发展布局。
当前,四川农业大学持续深入基层,尝试逐步构建新机制,已经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西藏农牧学院等多所地方院校建立或加深了合作关系,合作涉及水稻、玉米、马铃薯、茶等四川多种主要粮经作物。
以眉山为例,眼下两校团队承担的“成都平原稻—菜(药)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正是这一模式的缩影。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研发平台永丰村基地,川农大马均教授率团队将多年来研发的“杂交稻精准条播育插秧技术”“杂交稻基缓追速机械化施肥技术”“水肥耦合高产高效技术”三项主推技术进行集成,在5000亩核心示范基地中试的结果十分可喜:水稻平均产量增加22.4%,蔬菜、中药材亩产值超过8000元,增收30%以上!2024年四川省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启动“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团队联合眉职院专家共同为东坡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指导,首届“粮王”获得者巫志祥实施的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达到818.87公斤,而他实施的超级稻认定百亩示范方经农业农村部测产验收,最高亩产达到了896.91公斤。此前两校团队联合申报的“水稻‘一优两高’技术集成及推广模式创新与应用”因收效良好,就曾获评2021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专家现场讲解“小麦单产提升栽培技术”
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应用于生产一线,实实在在让农民得到了实惠。“马均老师团队新成果头年中试成功,第二年就能在我这儿用上。不管哪个环节遇到问题,保管随时找得到专家。”巫志祥从事农业十多年,从最初的泥浆育秧、人工插秧到现在全程机械化,他的感觉是:“靠科技种田,保质保量,越种越轻松,越种越有信心。”下一步,除了自己用,他还准备扩大育秧规模,用新技术服务周边其他更多种植户。
就在巫志祥播下种子的同一天,川农大与西昌学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又分别签署对口共建协议,将围绕包括科研成果转化在内的多个方面深化合作,进一步探索加速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这一动作,标志着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迎来科技轻骑兵的“组团式”加持。
专家现场示范
“我们希望在主体维度实现从个体服务向团队矩阵的跨越,在模式层面推进从单向赋能到协同创新的升级,在资源端完成从分散布局到集群配置的重构。通过构建‘主体协同化-服务精准化-资源集约化’三维联动机制,形成具有川农大特色的社会服务新范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链条智力支撑。”周伦理说。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落地需要机制创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协同,川农大深耕社会服务联合地方院校“攥指成拳”,正为“天府粮仓”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这场高校间的“组团作战”,或将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一份“四川方案”。
专家讲解果树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