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川农精神 建林家文化 筑精神家园
2020-09-28 17:25:04作者:林学院 来源:林学院 点击数:
作为四川农业大学发展历史源头之一的林学院,经历代积淀、形成的林家文化与“365体育投注”特质同出一源,一代又一代的林“家”人,用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不懈奋斗为“365体育投注”注入内涵,诠释着林“家”人对“365体育投注”的传承与发扬。
“365体育投注”正式提出20年来,林学院坚定不移地以“365体育投注”为引领,不断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林家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探索红绿相映的具有林家文化特色的育人途径,培养怀揣绿林梦想、富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取得良好育人成效;学院着力营建绿色、和谐“林家”,凝心聚力,促进学院内涵建设,为推进学院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传承优良传统 凝炼林业精神 思源致远“林家文化”
风雨兼程百余载,弦歌不辍奏华章。从1906年建立至今,老一辈林家人艰苦创业,用爱国热血绘就林家历史的故事代代传承。众多林家铺子的奠基者、开创者、奋斗者中,有李荫桢、佘耀彤、程复新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专家;李驹、李相符等著名学科带头人;有在几经极其艰苦的搬迁,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武斗的浩劫,四川林学院彻底崩溃后仍痴情于林业教育、重建“林家”的张小留、蔡霖生、王国龙、阙再炅、张务民、邱德勋等8位老师。在林家前辈执着精神的感召之下,留学访问归来的罗承德、胡庭兴、张健组成“三架马车”,带领林学院师生继续弘扬“365体育投注”,为林学学科的发展和崛起攻坚克难、不断奋进,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突破。林学学科的区域特色鲜明、办学成就卓越,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了我国西南地区林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水土流失机理与综合治理技术、林木优良品种选育与森林资源培育、森林健康与可持续经营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与智力支撑。林学学科在全国农业大学中的林学学科中,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影响力。
发掘院史资源,凝炼林业精神,传承优良传统,为学院文化提供精神支柱,是进行学院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时代生态美丽中国的战略布局,深入挖掘林业精神,凝炼出以“树木树人,至美至真”内核的院训,鼓励更多新时代林“家”人“崇尚自然、不畏艰难、追求美好、造福人类”。
林学院始终把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置于学院文化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在注重学院文化和365体育投注文化交融的同时着力通过明确办学理念、强化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每一次365体育投注校庆等重大活动、365体育投注历史进程上的重要节点,都是学院师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精心策划文化传承载体、设计文化传承代表作品展等体现“林家铺子”延续发展、“林家文化”传承创新的契机。
85周年校庆、100年校庆、110年校庆,每当林家人在校庆欢聚之时;一年一度的川林老校友同学会、77和78级入学40年同学会,每当一届又一届林家校友回校与老师团聚“深情回顾,林听心声”之时;每当《川农往事》和《川农老照片》上一祯祯珍贵的老照片展现眼前之时,也是林家人“忆绿林风华,抒绿林情怀,话绿林伟业”之时。“林家铺子”的那些人那些事儿述说着林家文化积淀的历程、见证着林业精神的积淀与传承。
这其中,又以“林家”奠基者之一的佘耀彤的故事最让人感慨万千。
作为我国森林经济学的奠基人,造林学家佘耀彤(1891-1968)先生,16岁公派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森林学系。先生在日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辛亥革命。1913年举家回国,参与筹建四川高等农业365体育投注林本科,历任(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学院教授、林学系主任、农学院院长。1931年四川省立农学院独立建院,佘耀彤先生为第一任院长。佘耀彤先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为人谦虚慬慎,为事公正不阿,潜心研究造林经济学,将其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国立四川大学及独立建院时期的四川农学院。先生在省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提交议案是关于《禁止乱砍乱伐,保持生态平衡》的提案,因而先生实为新中国最早倡导自然生态平衡的森林学家。50年代初,先生将灌县(都江堰)灵岩山林场内其私有林产部分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川大农学院。1956年,在人民政府做出外迁川农的决定后,先生即率先前往原西康省省政府所在地一一雅安,筹建四川农业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先生主持完成了“四川森林之现况”、“四川林木垂直与水平分布”、“四川分区造林树种之选定”“四川油桐研究”、“木材抗腐试验”、“苗木抗旱试验”、“四川主要林木生长研究”等多项调查与研究,创建了四川林学会,创办了《四川林学会刊》、《四川农学院院刊》等学术期刊。1961年,先生退休时将其毕生心血编制的全套森林经济学手写教案以及包括其从日本带回的珍贵文献书籍在内的数百本森林学、经济学相关图书全部捐献给了365体育投注。
忆往昔,一位位老一辈的林院人艰苦奋斗,脚踏青山林海,头顶蓝天白云,用青春岁月推动林业发展,我们无不为林家先辈们身上所体会和感受到的家国情怀而感动;看今朝,一代代林院人继往开来,践行365体育投注,打造和谐林家铺子,为农林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再奏新章!
创新文化载体 构筑精神家园 红绿相映营建“绿色林家”
学院以“家文化”为基石,积极探索将林家文化融入全员育人体系,凝聚育人合力,集全院师生之力、之智、之慧、之情、之言、之志于一,在全院范围内营造“家”的氛围,努力打造温馨和谐,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具有林家底蕴和鲜明特色的绿色林家。
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文化载体,构筑红绿相映的“树木树人”文化育人体系。“红”指“红色”教育,是育人基色,是烙印在林“家”人基因里的家国情怀;“绿”即“绿色”教育,是育人特色,是流淌在林“家”人血脉中的生态追求。做好红、绿两篇文章,为立德树人提供内容供给。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让红色领航绿色发展。
弘扬365体育投注 将林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注重把红色文化和“365体育投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育师生爱国爱校、担当奉献的精神品质。
林学院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使命,更需要将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浓厚的家国情怀放在首位。针对林科类的专业特色,聚焦于“林学精神的培育与传承”的教育主线,学院以国庆、党建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林业及绿色生态环保类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开展以“我的梦、中国梦”、“祖国在我心”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和党团组织生活,打造红绿相映、极富特色的精神文化阵地;充分发挥“红树林”网站及“林距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平台;常态化开展“大手拉小手”等志愿服务,不断增强“红绿”主题活动的感染力。
营建绿色育人环境 将林家文化融入学生成长过程
学院秉承“绿色”理念,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育人环境。创新开展独具林家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培养林院学人崇尚自然、不畏艰难、追求美好、追求真理的精神与执着。
注重整体布局和具体细节,精心打造硬环境。从林院网页刊头的设计到橱窗走廊的布置,从院徽、公告栏、老师名片等统一的logo设计、每一场晚会入场券的印制到新生报到处的布置、毕业生留影背景墙的设置到校庆校友接待点的设计,从红树林QQ群到官微“林距离”的设置无不坚持融入“林家”元素。
精心打造品牌活动,潜心编织软环境。学院将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寝室文化等品牌活动的打造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载体进行策划组织,不但满足了师生精神文化的需求,而且彰显了学院文化的育人功能。每年的新年晚会,“林”的概念从不会缺席,学院通过“众木成林”“林风翠韵”“杞梓之林青春放歌”“2020,爱林爱你”等主题晚会,引导林家铺子新成员将“学林、爱林、投身林业”的内涵扎根心底,让每一位林院学子都拥有难忘的值得珍藏的绿色芳华岁月。
彰显文化之核 致力树木树人践行绿色使命
忆往昔,一位位老一辈林院人艰苦奋斗,脚踏青山林海,头顶蓝天白云,用青春岁月推动林业发展。看今朝,一代代林院人继往开来,践行“365体育投注”,打造和谐林家,为农林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坚守初心 “立德树人”育林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学院将“林家文化”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营建和谐林家 构筑精神家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育树林风,明德笃行”等主题系列活动;召开以“抒爱生爱家情怀,树师德家道新风”为主题的交流座谈会;开展以“沐清风,林聚力,创和谐”为主题的廉政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廉政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道德追求,养成纪律自觉,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共同营造绿色和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育人氛围和良好院风;本科生导师切实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不但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交流过程中领略到学院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风采,而且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刻苦求知,追求卓越,提升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
坚定志向 分类施策育新人
学院注意将一些校内普遍开展的“规定动作”结合专业特点变成极有特色,广受欢迎的“自选节目”。如:为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结合学院特色,构建绿色寝室,特开展“专业让生活更美好”寝室设计大赛。借鉴“交换空间”的方式,为参赛寝室划拨经费,由木科室内设计专业同学担任设计师,学院鼓励参赛选手利用树叶、昆虫标本、木制品等林家特色元素装饰寝室,在提高了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战能力的同时,也打造了具有林家文化氛围的特色寝室。学院每年积极筹办四大专业知识技能大赛:“树木树人杯”树种知识及鉴别大赛、家具设计大赛、水保专业知识竞赛、昆虫标本制作及鉴定技能大赛,为林家学子提供知识结合实践的舞台。由学院专业老师牵头举办的“百人百勺”制作大赛,展现了一块块方木经过同学之手,变身为一把把精致的木勺的过程,让林院学子增加了实际操作的宝贵经验。
在寒暑期社会实践中,学院鼓励学生开展专业技能相关实践,为更好了解专业、投身专业奠定基础。由设计专业学生组成的“绘梦者”团队将采风收集的藏族建筑装饰纹样,进行颜色分析、通过扎染等方式制作成特色抱枕。还有许许多多优秀学子在林院人努力营造的至美、至真文化中发挥匠人精神,经过无数次尝试后收获成果。彭博聪凭借自主设计制作地极简躺椅获得第五届国际木作艺技能大赛一等奖,他表示:“对每一个小零件的精心打磨,一点点感知平衡木头的美,这个过程是美的享受。”
在“365体育投注”的滋润下,林学院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学生,为林家铺子、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众多优秀学子的代表,“昆虫女孩”王嘉雯获评2020届“全国林科优秀毕业生”、“2019优秀学生标兵”,以第一作者(IF=2.751),共同第一作者分别发表两篇SCI学术论文;共参与研发三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现已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大学。“林院是第二个家”,她感谢着校园里每一个陌生而温暖的微笑,感恩着林学院老师一路的陪伴。
坚持恒心 建功立业创佳绩
新中国成立后,林学院几经周折、几度迁徙,但一代代林家人努力奋斗,不屈不挠,在川农这块沃土上重新生根、开花并迅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林学院以国家所需为需,以国家所盼为盼,立足四川,服务西南,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长江上游生态恢复、生态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将一批批林业人才播种到广袤的祖国大地。
林业前辈持林家。原四川林学院被撤销后,以张小留、王国龙教授为代表的“八大金刚”,痴情林业,返回原四川农学院,重建“林家”。1981年,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山洪暴发后,国家加强了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步伐,四川亚高山森林成为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基地。长江防护林建设之初,王国龙教授便开展了“低效林分及其改造技术”研究课题。他带队从雅安到自贡、绵阳、广元、南充、重庆等地开展科学研究,有力地推进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作为团队成员的李贤伟回忆起那段爬山钻林的岁月时,总是感叹不已:“林业事业的建设是艰辛不易的,每一项林业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经过了长期反复的研究”。同时,在从事森林利用、木材加工研究的张小留教授,从事四川天然林和主要人工造林树种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的张务民教授、邱德勋教授等的引导和熏陶下,林学院林业科学研究百花齐放。老前辈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林家人。
“三驾马车”传林家。“八五”至“十二五”期间,“三驾马车”——罗承德、张健、胡庭兴,紧随国家战略部署,履行生态建设使命,着力保育森林资源,焦聚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使林家人意识到了森林生态效益的巨大价值。针对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在国家生态与经济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困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林家人发扬“365体育投注”,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水土流失机理与综合治理技术、森林健康与可持续经营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1988年,罗承德到原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土壤科学与林木营养研究所研修“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回国后,他肩负起森林土壤学科“承上启下”的重任,开始了多年的森林土壤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将森林土壤研究中应该受到关注,并将成为今后发展趋势的热点课题系统地囊括到《森林土壤研究集成》一书中,为林学学科与土壤学科交叉融合提供理论支撑,拓展了林业科学研究方向。留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张健教授率先在国内提出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的概念及相应的配套方法和技术,提出退耕还林必须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核心,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总结提炼出“开发增值型和生态恢复型”两大生态治理概念模式,凝炼出30余种技术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实现了“生态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双赢目标。胡庭兴教授自1987年从瑞典农业大学毕业回国后,就留在川农林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森林经营和林业规划设计科研工作。“八五”以来,胡庭兴教授带领全院中青年教师完成了四川、重庆近40多个市县的林业区划、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长江防护林建设和森林公园规划各种林业规划设计50余项。在全球变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胡庭兴教授自2001年起对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十余年系统的研究,他带领的研究团队足迹遍布华西雨屏区山体东面的不同海拔的森林生态系统,从低山丘陵常绿阔叶林区到亚高山暗针叶林区,为西南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其保育、恢复提供了指导意见。
这三位老师被称为林学院的“三驾马车”,不仅仅因为他们在科研上的卓著成效,也是对他们在学院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针对农林院校培养林学本科人才存在学科单一、课程设置重理轻文、实验(践)环节薄弱等问题,罗承德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教学管理的经验,提出制定林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通过增加选修自由度、建立实验(践)教学体系、注重基础素质教育等重组林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他提出“构建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为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驾马车”的作用不仅仅是推和拉,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的带动。为让年轻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他们每每争取到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之后,都尽可能把相关年青教师组织到课题之中。同时,为拓展年轻老师的视野,他们把学院有限的经费用于支持年轻老师参加全国重要的学术会议和教学研讨会,李梅、周兰英、操国兴等不少年轻人都曾从中受益。
林业学科多元发展。随着林学院不断壮大,林业科学研究更加多元化。昔日王国龙教授身旁的助教李贤伟现已成长为林学院的副院长,独立承担了“八五”至“十三五”期间一系列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在张健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他结合四川省森林资源的特点着力研究“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及示范推广”“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及示范”“山地/河谷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估”“川中丘陵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马尾松大径材林改建技术及材种预测模型研究”等,他和同事们取得的研究成果,为长江上游森林资源保育、生态屏障建设、林业产业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
毕业于原四川林学院的周祖基,从1979年起就投身到森林保护的工作。当时,国内的森林虫害正处于高发期,由于此前几十种化学药剂滥用,导致森林的生态链被破坏,大量相互制约的天敌消失,森林虫害暴发的频率大大升高。作为一名森林保护者,周祖基提倡用生物防治办法来治理森林虫害。经过艰苦寻找、苦苦钻研、多次试验,他们终于找到并繁育出大批森林松毛虫和天牛的天敌——双斑平腹小蜂、川硬皮肿腿蜂。16年来,周祖基教授等林家人奔波在莽莽丛林,为那些侵害森林和农田的昆虫们寻觅着天敌。1994年,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我国西南地区第一个有害昆虫天敌繁育中心在四川农业大学正式成立。
今天,森林保护方向朱天辉教授和杨伟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秉承周祖基等老一辈专家的学术传统,在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治理领域,开展了巨桉菌根、花椒根腐病、松烂皮病、核桃枯枝病、杂交竹梢枯病等林木病害无公害生物制剂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杉天牛、干果类经济林木钻蛀性害虫、松材线虫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究团队发表的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显著成果,为林木产业发展、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绿色健康屏障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随着退耕还林走入深水区,林家人遵照国家政策,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四川地区的优势,大力推广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种植。由于我国核桃产业丰产性差,肖千文意识到选育优良品种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2000年起,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杂交育种之路。良种的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肖千文教授总结道:“做杂交育种就感到人生苦短,杂交、育苗、结果,然后品质鉴定,一个环节没做好,耽误就是一年。”为保证品质,他把材料布点扩散至四川大片区域,南起西昌,北至广元、巴中,兼顾低海拔、高海拔等多种生长条件。经过十年的努力,肖千文团队研发的核桃杂交品种,包括川早1号、川早2号、双早、蜀玲,已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委员会认定。其中,“川早1号”及其系列品种“蜀玲”的经营使用权已转让给马边金凉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全国首个实现市场询价转让使用权的林木杂交良种。该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四川核桃产业发展,对促进山区脱贫致富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叶萌教授这位“接地气”的女专家,常年活跃在凉山州金阳、越西、泸定、丹巴、平昌等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面对椒农的提问,叶萌教授总是用最为简单易懂的词句,一遍一遍耐心回答和指点。十年来,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她都无怨无悔、兢兢业业,被大家亲切称为“叶花椒”。叶萌致力于良种青花椒“金阳青花椒”“藤椒”品种的推广,努力在栽培技术上进行改造和提升。她完善了良种“藤椒”的育苗技术,改裸根苗为营养杯苗,辅以配套技术,实现在夏季栽植成活率达到95%以上。该品种在四川盆地及周边山区大量栽植,尤其对山区撂荒地复耕和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已经推广到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同时她还改进青花椒栽培技术,形成青花椒早结丰产技术,实现当年栽植营养杯苗当年成形,次年试花结果,第三年鲜椒亩量300公斤,第四年可达500公斤以上,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将林业技术广泛地传播到祖国大地上。
林业科技扶贫工作者龚伟教授和万雪琴教授传承学院前辈的育种精神,继续从事核桃、花椒的育种与良种选育工作。2017年起,林学院叶萌教授、朱天辉教授、龚伟教授、万雪琴教授带领的4支“林业科技扶贫万里行”林业科技精准扶贫团队,积极投身于基层扶贫任务中,踏遍四川贫困“四大片区”和深度贫困区,把科技送到老百姓那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作出突出贡献。
林家青年人才辈出。近年来,80后青年优秀人才徐振锋教授、涂利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居全国林业院校同类研究先进水平,SCI、CSCD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在西南地区林业教育和科研单位中处于领先地位。林家文化也深深吸引了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的林恬恬、陈刚,毕业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谢九龙等青年才俊,毅然回到林家铺子实现自己与“林”有约的梦想。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正在崛起。
“修山泽地铺绿荫,百年树人育英才”。面对新时代全国人民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绿色需求,崇尚自然的林家人将继续立志做绿水青山的培育者、守护者和探索者。当前,365体育投注新的进军号角已吹响,林家人依然坚定地相信,只有不断创新弘扬“365体育投注”,进一步推进学院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全院师生,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奋发的激情,朝着一流学科、一流学院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