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四方面背景
2023-12-06 17:40:17作者:袁志香 审稿:江英飒 来源:园艺学院 点击数:
近期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党的理论建设的又一重大创新,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认真分析和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不仅有利于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也有利于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自觉性。
国际背景: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不断加剧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多样化深入推进,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文化格局加速演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有效应对全球文化大博弈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的不断扩张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中国的崛起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崛起,也意味着一种文化、一种发展道路的崛起,中西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军事的竞争,更是不同性质文化、政治、发展道路的竞争。
历史上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之间的竞争,在今天因为有了中国因素也就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种敌对势力绝对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为什么我們要郑重提醒全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个原因。这场斗争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
时代背景: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崛起的历史进程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大国崛起历史时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历史也的确如此。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离不开美元和美军的支撑,但也离不开美国文化的支撑。德国《时代周刊》曾经评论说,美国的软实力远远超出其经济和军事资产的规模。
相对于历史上曾经的大国,中国具有更多的“身份”,也包含着更多的文化诉求: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昌明是它的精神品质;中国是一个在近代遭受过巨大屈辱的大国,恢复文化盛世是它的历史夙愿;中国是一个仍走在现代化路上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文化繁荣兴盛是它的内在要求;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实现文明进步是它的价值追求。可以说,当代中国的崛起已经超越单一的经济崛起而迈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因素在内的整体性崛起。没有文化的崛起,就没有中国的崛起。
社会背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社会文明水平亟需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今天中国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今天中国的社会文明水平亟需提高。
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曾指出:“一个国家的兴盛,不在于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或是公共设施的华丽,而根本在于公民的文明素养。”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也不能够称为强大。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出物质贫乏的困境,决不能再掉进精神贫乏的陷阱。加快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民精神家园,成为必须从国家层面予以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个人背景:习近平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从政经历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曾说过:“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马克思、恩格斯合理继承并完善了这一思想,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习近平红色家庭的成长环境、七年的插队经历、从村支部书记开始的从政经历,以及主政福建、浙江、上海这些中国发展最前沿地区的经历,使得他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世界文化有着更为深刻和独特的认识。
习近平的文化气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勤于思考、善于立言:为纪念焦裕禄而填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为表达拥军情义而作诗(《七律· 军民情》,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开辟反映个人思考的专栏著述等(《浙江日报》专栏“之江新语”)。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孕育和提出,是在国际战略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它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大视野和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