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吴德
2011-11-16 14:23:35作者:张俊贤 张喆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如果没有一股“要让人看得起”的拼劲儿,也许到现在吴德只是猪场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如果吴德没有遇到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北农集团科技成果奖、民盟全国先进个人等荣誉就不会被他轻松收入囊中。“拼命”就是动物营业所所长吴德教授一路走来、劈波斩浪的利器。
为了考研,他跑了53趟师资科
与大多数理科生不同,吴德在文学写作上有一些天赋,中学时就在《青年文摘》等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大学期间,他走访家乡南江,根据10多个大学生坚守条件非常艰苦的山区20多年致力于南江黄羊的选育与研究工作撰写的《青春奉献给南江黄羊》调查报告,感动无数人,养羊学专家刘相模教授听后也潸然泪下。1991年毕业时,他因此而获得留校机会,留在杨凤先生的猪场当起了“猪倌”。猪场里除了门卫和打料工人,就没再请工人了,喂猪、打扫猪圈、给猪打针是他每天的工作。“当时一个月工资是90多块,杨先生一个月给我补助50元。”这份差事尽管没有达到自己“读大学要跳出农门”的愿望,吴德还是很满意了。
这样的平静并没有持续很久。
有一次,所里的研究生做读书报告,抱着多学一些也有用的想法,吴德也跑去凑热闹。房子小,凳子少,有些研究生来晚了些没位置了,不由得抱怨。一位老师看到吴德,很是惊奇的说:“你不在猪场到这里来做啥子?这是研究生报告,你不一定听得懂!”这句话无疑像给了吴德一闷棍,他觉得很憋屈。
不服输的吴德找来营养所前10年的研究生论文仔细研读,觉得自己能懂,只是英语看不懂,因为他之前学的是俄语。“我要考研!”他下定决心。
365体育投注当时要取得在职读研的资格,关卡重重,既要有所里的同意,又要有365体育投注的盖章,吴德就死“磨”,杨凤、王康宁、陈可容等能想到老师他都找了,讲想法,讲难处,前后跑了53趟师资科,问情况,问进展,这份执着让人动容,终于如愿以偿获得报考高校在职教师研究生单考的资格。师资科的一位老师感叹:“我当年要有这个精神,也不坐在师资科了!”
一学期,英语词汇达到一万以上
虽然是单考,也要参加全国英语统一考试,摆在吴德面前的难题是要迅速突破英语关。
猪场的工作依旧要做,所有的学习都是见缝插针的进行。
1993年10月份,365体育投注专门为提高教师英语水平开了辅导班。吴德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早早就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下课后,他发现所有的同学都坐到窗口。当时他没在意。第二节课,他在教室中间入座,前后三排的同学都纷纷撤离。有个同学轻声问他:“你在哪里工作哦,身上有股厕所味,好臭。”吴德的脸刷的一下通红,自己天天在猪场习惯了,不闻其臭,没想到这味道已经如影随形。从此,他都习惯坐最后一排角落里听课。这样的状况对于当时一个骄傲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件伤心事,对于今天的吴德来说,却是一段美好的往事,吴德坦言,在猪场十几年的实践积累,正是他后来取得科研成绩的基础。没有这臭,也没有后来的“香”。
吴德开始与自己较劲儿。背单词、做阅读,邻居打麻将打到半夜两点,他就学到两点,一学期词汇量达到一万三,不只是以73分的成绩通过六级考试,还顺利通过了研究生英语统考。
1994年,他开始攻读陈代文教授的研究生。
当时给他布置了一篇读书报告,同一个题目,两个博士也在做。吴德憋着一股劲,愣是不让人看轻。他准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查看了130多篇英文文献,对其中50篇进行了精读,逐字逐句,有些文章几能背诵。这篇报告获得了杨凤先生的高度评价。1997年毕业后,他顺利考取杨凤先生的博士。
不追风,他读了六年博士
在猪场工作时,吴德发现,99%的养猪研究都集中在肥猪、仔猪方面,研究母猪营养的非常少,而这与生产实践的需要极不对称。他兴奋的发现这是一块可以大展拳脚的空间。杨凤先生听说他决定研究母猪后,只问了一句“你坚持得住吗?”原来母猪的研究周期很长,一个实验周期就要2年,实验成本高,一头母猪500元,100头就是5万,压力很大。吴德认真的回答:“跟人屁股后面追没意思,我坚持得住!”
当时,大多数人做母猪实验只做到1胎或者2胎、3胎,可吴德决定要做7胎才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在他看来,只做2胎、3胎的代表性不强,5胎以上才能看出早期营养水平对母猪繁殖是否有影响。这样做出来的论文才系统性强,可信度高。“我晚点毕业都没关系。”
连续两年多,吴德率领研究生每天给80头母猪称重、采血。80头母猪,最多的时候有1600多头小猪需要照顾,繁重的工作让年富力强的研究生都扛不住,忍不住哭泣。吴德还是坚持了下来,他的心思全在猪场,有时凌晨3、4点牵挂着猪生产、生病,还要亲自到场指挥。人家笑他把猪当家人,与猪呆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都多。
2003年,吴德的博士论文《营养水平对妊娠和非妊娠母猪生产成绩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终于完成。这份凝结了智慧与汗水的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中一部分正是2010年他和陈代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的一部分内容。目前,全国很多规模化猪场都采用相关技术和理论指导生产,证明了该成果社会影响力大、社会成效显著。
被称为疯子的“访问学者”
2005年,吴德到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做访问学者。他想学习一些繁殖生理学,以真正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由于此前没接触过分子生物学,他两眼一抹黑,一个单词都不认识,英语是哑巴英语,无法交流,实验室的人就用字条和他交流,这一次,他依然发挥了拼命的劲头儿,第一个星期他几乎没睡觉,恶补英语,三个月后,基本可以交流,五个月后,已经可以阐述自己的科研想法。
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动物科学系导师JuLangLi的眼里,吴德总是充满了想法。
吴德有十几年的养猪经历,这份积淀让他的思考总是和现实需要结合很紧密。他发现猪作为多胎动物,卵巢上有很多卵泡,只有大卵泡可以受孕,小卵泡不能受孕。可不可以通过营养让小卵泡更多的成为大卵泡,从而提高受胎率呢?他把这一想法与导师进行商议,导师很兴奋,立刻让他去做实验。机会难得,而留学的时间有限,为了缩短研究周期,吴德把实验的强度提高到极致。别人一天做1批细胞实验,他就做4批,每天中午只留给自己10分钟吃饭时间。
有些人干脆叫他“疯子”,因为在很多人眼里,访问学者本来就是一个很轻松的学习,犯不着让自己那么累。
但是吴德享受这个过程。在一个个克服难题的过程中,他充满自信感,把一个个想法付诸实践,他充满成就感。在做访问学者的两年中,他以第一作者发表了2篇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5.135,参与发表还有2篇SCI论文。
如今的吴德已经从一个猪场工作人员成长为全国知名的猪营养专家,他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学生,科学研究的路很长、很难,要盯着一个方向,不断在这个方向努力,要沉下心来实实在在地做,不能投机取巧给人惊喜,要牢记“带给人惊喜不如带给人踏实。”
现在,吴德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作为自己新的目标,他坚信新的目标必将焕发出他的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