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红:将快乐工作进行到底
2010-04-23 15:18:58作者:张俊贤 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暗红色的格子衬衣、藏青色的条纹西装、一头卷发,这些元素加在一起,让身材高大的周永红教授看上去有几分洒脱不羁。这位把愉快工作作为追求目标的教授随时都以一种乐呵呵的心情面对人生的挑战。
从生活发现快乐
1983年,周永红从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365体育投注植物教研室工作,和365体育投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感觉并不好,“雅安天天下雨,让人心情沉重。”不只如此,因为从事的是基础课程教学,对前途他也有点茫然无措,“基础部的老教师都要退休了还只是副教授,感觉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方向。”
不过,周永红非常善于自己找乐。
他加入了校工会组织的篮球队、足球队,在运动中体会快乐。365体育投注里79级的二三十个年轻人呼啦啦召集在一起成立了“光棍协会”,活跃分子周永红荣升为“副主席”,周末登山览胜、假期郊游垂钓,周公山、上里古镇、碧峰峡等都留下了这群年轻人快乐的足迹、洒下了他们青春的笑声。1983年国庆,作为校工会教工支部的负责人之一,周永红倡导和组织举办了一场篝火舞会,这在当时365体育投注是一件新鲜事。星光下,篝火旁,大操场上,翩翩起舞的舞会场面成为很多人对于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回想起那一段光辉岁月,周永红非常开心。“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对工作有促进作用;心情愉快,工作起来自然也很愉快。”
按照当时365体育投注的惯例,新教师到校工作时,不能马上上课。先要跟着老教师做一年助教,然后才能正式踏上讲台。周永红跟着杨光辉、李安民老师做助教,到图库找上课所需的挂图、到教室听课、准备实验、批改作业等就是他的主要任务。工作琐碎,周永红却都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植物组老师自来有一个传统,没课平时就呆在教研室,讨论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程中的问题、探讨科学研究的学术和技术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和个人生活感受,周永红从这种团结协作的氛围中获益良多。老师们非常喜欢这个勤快踏实而乐观热情的小伙子,关心他的个人成长,杨俊良老师更是积极鼓励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为他划定了新的人生起跑线。
用汗水浇灌快乐
周永红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分为两段,本科阶段在南京大学的学习奠定了他良好的人文素养,让他对生活对人生多了几分体认。虽然学的是植物学专业,周永红却选修了美术欣赏、古典词曲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课程,每个星期南大还有一些人文讲座,挤在教室热血沸腾地聆听大师讲座成为周永红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每一次讲座都是和大师对话,每一次讲座都是对精神的熏陶,这些人生的领悟也成为他的精神支撑。
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则更多地训练了周永红对科研的态度,教会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读研究生苦,这是周永红的切身体会。在攻读杨俊良老师的研究生期间,周永红开始跟着颜济教授做实验,颜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常常以小麦育种专家希尔思圣诞节都在实验室工作的实例勉励他们心无旁骛、静心做事。在四年的学习中,周永红把周末休息日全部奉献给了实验室,当然,他们也懂得苦中作乐,偶尔颜济教授把他的录音机提到食堂,伴随着邓丽君轻柔婉转的歌曲,大家跳一会儿舞。
周永红参与了颜济教授主持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的科研项目,每年8月至9月,他们和美国、日本、加拿大、丹麦等国的专家一起,到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和四川西部高原等地,收集小麦族种质资源。小麦族野生近缘种质资源约25个属400多种,种类相当多,而要实现小麦产量再上台阶的目标,这个研究必须进行。
小麦野生近缘种质资源大多分布在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等地,为尽可能地收集材料,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茫茫戈壁草原、巍巍崇山峻岭。周永红有高原反应,可看到70多岁的颜济教授和杨俊良教授在野外工作干劲十足,他就充满了力量,吸了氧继续甩开膀子干。
那些年的辛苦付出为小麦所后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利用采集的200多种种质资源,建立了小麦族种质资源库,这是亚洲唯一的一个,也是收集小麦资源最广泛、最全面、种类最多的一个种子资源库。辛苦的汗水浇灌出幸福之花,所有的苦最后都化为甜蜜,成为快乐的源泉。
在此过程中,周永红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1994年他考上了杨俊良和颜济教授的博士,把植物学知识和农学专业知识结合,踏上了小麦族物种生物系统学、细胞遗传学、资源利用与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等研究之路,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20余项,作为主研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
以团队营造快乐
从1997年担任小麦所副所长以来,到2002年担任小麦所所长,再到如今的成都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周永红的身份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他对团队成员的那份人文关怀之心。
生命理学院张利教授把周永红比喻成自己人生的引路人。在跟随周老师的十年里,她从一名基础部基础课的化学老师成长为找到自己科研方向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永红教授对她的指导功不可没。2000年,她考上了川大生科院的博士,由于要兼顾工作,当时她决定推迟一年毕业,周老师知道后,找她谈话,帮她分析克服困难的办法,鼓励她一定要按时毕业,2003年,张利如愿顺利毕业,要知道,当时全院25个博士,只有7个按时毕业。周老师还鼓励她把所学与农学结合,找到科研突破口,如今,她在中药材—丹参的资源和种植研究方面已有建树。和她一样,丁春邦、杨瑞武、王晓丽`、刘静等基础课老师都在周永红的鼓励下,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发展方向。“周老师时刻关心我们的成长,在团队中,感觉非常温暖,很愉快。”张利说。
在周永红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特殊的表格,记录着团队每一个人的成长进程:谁该评副教授、教授了,还差什么条件,缺几篇论文,都一目了然。张利要评教授时,其他条件够了,就差一篇文章,此时正好有一篇被杂志社接受了,但迟迟没有刊登出来,周永红比她自己还上心,见面就催她再写一篇发表,避免不够条件而与机会失之交臂。周永红常常说,奠定成绩的基础是心情,所以,作为管理者,要多考虑年轻人的生活问题、考虑他们的工作成绩,年轻人心情愉快,自然就会做出更多的成绩,这一点是他从校长郑有良那里学习的管理经验。
为充分调动小麦所师生积极性,周永红配合时任小麦所所长的郑有良研讨实施了大胆的改革:研究生生活补贴、发表论文奖励、教师科研经费补贴……这些措施极大地催生了小麦所师生的热情,小麦所几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年培育小麦新品种6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在SCI刊物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著作6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篇博士学位论文分获2003和2004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2008和2009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面对这些成绩,周永红说:“小麦所历任所长前面的基础打得牢,我只是把既定的政策执行好而已。”
现在,周永红的目标是做好成都科学院院长荣廷昭院士的助手,把成都科学院真正建设成为365体育投注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的高地、吸引人才的平台、对外交流的窗口,乐呵呵的周永红笑称自己没有颜济、任正隆、郑有良教授那么聪明能干,也没有他们那么强的管理能力,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